2015年,学校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继续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于 “课程理论教学+社团实践活动+艺术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体系,继续发挥我校文学、音乐、美术、播音等学科专业优势,进一步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营造公共艺术教育良好环境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丰富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同时不断加强对校园广播、演出、展览、展示以及校园的整体设计的监督和管理,努力营造更加健康、高雅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公共艺术教育环境。
学校充分利用音乐、美术、播音等优势学科艺术教育资源,举办多艺术形式的艺术晚会、画展等活动,丰富日常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同时,学校继续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经典歌剧公演工程”,为学生提供更多与高雅艺术接触的机会和平台,陶冶学生艺术情操。继续实施“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提升文化育人工程”,继续做好每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为我校师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学校一直重视校园广播、展览、演出、展示等校园文化传播重要阵地的监督和管理,如加强对校园活动横幅、宣传板等的内容审核和监督,严格执行LED大屏幕播放内容和时间安排审批等,有效杜绝文化艺术产品的推销活动,纯化校园艺术文化环境。
学校充分挖掘我校书画艺术馆、霍松林艺术馆、历史文化馆、博物馆及校内碑林的公共艺术教育功能,倡导“以文传道,以文化人”,提升我校师生的人文艺术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二、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提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
继续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在职、离退休及校外优质教师资源和学习资源,继续培育和建设优质公共艺术类课程,同时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与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达成选课协议,遴选优质公共艺术课程资源,丰富我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目前,《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艺术导论》等8门公共艺术限定选修课已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常态化开设,并将公共艺术限定选修课程纳入我校本科生学分管理;同时继续开设《书法学习与赏读》等44门全校通识教育类公共艺术类选修课。
继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积极开展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试点工作。首先,继续探索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共享机制,学校将公共艺术类国际优质网络视频公开课纳入通识教育选修课,聘请校内外语水平高,研究方向与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教师担任校内助教,和学生一起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继续开设耶鲁大学Craig Wright教授主讲的《聆听音乐》和密苏里州立大学John Prescott博士主讲的《世界音乐综述》等艺术类课程,由我校音乐学院张向侠教授、尚建科副教授、杨阳博士等担任课程助教引导学生学习;其次,充分利用我校相关学科优势,将我校已培育建设的公共艺术类精品开放课程和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交流课程纳入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艺术与美育”系列,如我校音乐学院孙卓老师主持的2011年校级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交流课程《中国传统音乐赏析》和音乐学院曲云、孙卓及孙航三位老师联合讲授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筝艺术》等;此外,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从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中遴选优质课程,如《演讲与口才》等,丰富我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三、重视课外、校外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校外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依托相关学院、校团委、学生会及多个艺术品牌社团等单位和集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学校继续实施“经典歌剧公演工程”。携手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排演世界经典歌剧,以剧促教,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人文素养。“经典歌剧公演工程”以音乐学院师生为主体,面向校内各院系选拔吸收具有一定音乐、美术和文学兴趣和素养的师生参与演唱、表演、主持、舞台设计、台词对白创作、节目录制、剧目评论等工作,共同排演世界经典歌剧剧目。2015年,学校设立公共艺术教育特殊专项,资助张智斌教授担任负责人的经典歌剧《江姐》和田大成教授担任负责人的经典歌剧《茶花女》排演。
学校继续实施“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提升文化育人工程”。 构建了“钢笔字书写能力培养测试——中国书法(软笔)书写能力培养测试——板书书写能力培养测试”三位一体的书法能力测培体系,让书写教育融入学生大学生活。学校坚持用毛笔书写新生录取通知书,每年邀请擅长书法艺术的老教授,用一行行隽秀的小楷,书写4500多份录取通知书,既承载着“厚德、积学、励志、敦行”校训精神,又寄托了师大人对即将步入校门的莘莘学子的关爱和期许,更向新生传递了重视汉字书写、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殷切希望,被广大媒体誉为“最值得珍藏录取通知书”。2015年,学校继续开展每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并举办第八届大学生古诗文唱诵晚会和第二届大学生传统文化节之“诗声吹渭水 慷慨歌长安”古诗词吟诵活动。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不断加强学生中华经典诗文书写教育,大力提升学生人文和艺术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的中华经典诵读写工作已成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次的元旦文艺晚会、元旦戏曲晚会、教师节文艺晚会、迎新晚会等活动,此外,各学院和学生社团也积极组织了多元化的艺术活动。
年初,我校国际汉学院主办的“雅韵汉声四海春”新年吟诵会精彩呈现,中外师生们以吟诵这一独具特色的古雅形式,以言代心,以声为贺,诚挚地表达出对于将至新年的满腔期许,为观众们送上了一场场过目不忘的精彩表演。
4月,文学院“秦风诗社”在雁塔校区喷泉广场举办了古诗词吟诵与汉服婚礼展演活动。秦风诗社立足于西安这篇充满文化积淀的中华文明的宝地上,以吟诵的形式引导同学们领略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资源的丰富滋养。
6月,由学校教务处(校语委)主办,文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承办,我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第八届大学生古诗文唱诵晚会成功举行。活动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为依托,充分挖掘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等相关学院中文、播音、音乐等优质教育资源,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积极开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活动受到广泛学生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受到全校师生的高度评价。
11月,由我校图书馆主办的2015年读书节活动成功举行,成果丰硕。本届读书节以“书香师大,望道终南”为主题,弘扬“抱道不曲,拥书自雄”优良学风,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养成爱读书、常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本年度,我校师生在校内外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在“2015年陕西省高校国学经典诵读大赛”中,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2014级董翔宇等同学带来的《兵车行》情感诚挚,气势恢宏,荣获“一等奖”和“最佳表演奖”的双料冠军,展现了我校长期以来坚持“晨读经典”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卓越成效,是我校学子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11月,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联合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系列活动中,我校文学院秦风诗社在“五个100”优秀国学项目评选中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100个”优秀国学社团称号。秦风诗社自2012年成立以来,以“体会诗词之美,推广传统文化”为宗旨,坚守校园文化阵地,独树诗歌艺术气质。诗社本着“以诗词为根,以吟诵为本”的原则举办和参与了多场校内外诗词吟诵演出,并于2015年6月在陕西省教育系统第二届“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四、做好公共艺术教育保障工作,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稳步发展
学校进一步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保障工作,本年度主要围绕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两个方面开展,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校不断加强公共艺术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督促承担8门公共艺术限定选修课的教师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理念更新,区别专业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财务部门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专款专用,保障艺术教育经费,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专项经费额度稳步提升,本年度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专项经费达到885.0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