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20届毕业生共7980人,本科生4380人,硕士生3430人,博士生170人。截止2020年8月31日(以下数据均以此时间为准),就业人数6855人,就业率为85.90%。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7.24%,硕士生就业率为84.17%,博士生就业率为86.47%。
表1 2020届毕业生基本情况一览表
学生类别 |
全校 |
本科生 |
硕士生 |
博士生 |
本科公费师范生 |
本科非师范生 |
学生数 |
7980 |
4380 |
3430 |
170 |
1999 |
2359 |
就业率 |
85.90% |
87.24% |
84.17% |
86.47% |
99.95% |
76.35% |
1.2020届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
公费师范毕业生除1人解除教育协议未落实工作外,其余均按照国家政策顺利就业,就业率为99.95%。其中在东、中、西部就业的比例分别为12.32%、20.38%和67.30%,符合公费师范毕业生原则上须回生源省区就业的国家政策。
从就业区域来看,到西北地区就业的比例达到了43.42%(867人),加上西南地区的17.98%(359人),仅西部十省区就业的比例就超过了61%;从城市流向分布来看,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除青岛外,其余九个均地处西部,彰显了学校为西部育人、为西部基础教育育人的办学特色。
从就业层次来看,到省会城市城区、地级市城区、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42.41%、40.81%和16.78%,与生源层次中县级及以下占比58.08%形成较大反差,说明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层次相对较高。
2.2020届本科非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
2020届本科非师范毕业生共2359人,就业1801人,就业率为76.35%,较去年减少了11.81个百分点。从全校各培养单位横向对比来看,高于学校平均就业率的有9个培养单位,低于平均就业率的有11个培养单位。
从就业区域来看,在东、中、西部就业比例分别为28.79%(484人)、11.30%(190人)和59.90%(1007人)。西部就业比例与西部生源比率(58.25%)接近,中部就业比例相对于生源比率(18.04%)减少6.74个百分点,东部就业比例较生源比率(13.79%)增加15个百分点。
从城市流向来看,西安以44.48%的就业比例位居第一,前十位的城市就业人数总和占到了本科非师范毕业生的接近七成。
从就业层次来看,76.20%的毕业生在省会城市城区就业,远高于生源比率的19.63%;到地级市城区、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为17.31%和6.48%,均低于生源层次29.08%和51.29%的占比。
从毕业去向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国内升学(39.76%)、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22.21%)和待就业(14.71%)。
从单位性质来看,受疫情和研究生扩招政策影响,仅国内升学就占已就业毕业生的52.08%,紧随其后的分别是其他企业(19.21%)、中初教育单位(10.72%)、出国出境(6.66%)和国有企业(5.77%)。
3.2020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2020届毕业研究生共3600人,就业3034人,就业率为为84.28%,较去年降低8.49个百分点。从就业情况横向对比来看,高于学校平均就业率的有11个培养单位,低于平均就业率的有18个培养单位。其中,就业率未超过50%的培养单位是:宗教研究中心、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远程教育学院和民族教育学院。
从就业区域来看,在东、中、西部就业比例分别为23.84%(715人)、14.0%(420人)、62.15%(1864人),与生源区域分布相比,到东部和西部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生源比率(12.0%和57.39%),到中部就业比例较生源比率(30.61%)显著下降。其中,仅西北地区就业人数就高达1615人,占比44.86%,而西安更是以29.78%的占比(893人)排在首位。
从就业层次来看,到省会城市城区、地级市城区、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55.95%(1678人)、32.14%(964人)和11.90%(357人),与生源层次分布正好翻转。对比三年数据,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层次相对比较稳定,到省会级城市城区和地级市城区就业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
从单位性质来看,教育单位尤其是中初教育单位是毕业研究生的首选,2020届已就业的毕业研究生中高达57.61%的学生进入了中初教育单位,加上高校、培训机构等,毕业研究生在教育行业就业的比重突破了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