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网
首页 公开目录 基本信息 招生考试 财务资产及收费 人事师资 教学质量 学生管理服务 学风建设 学位学科 对外交流与合作 其他信息
就业情况
就业情况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质量 > 就业情况
2018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等)
作者:[]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3-11] 阅读次数:[]

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校2018届毕业生共6870人(不含免师教育硕士),本科生4313人,硕士生2426人,博士生131人。截止2018711日(以下数据均以此时间为准),全校总就业人数6337人,就业率为92.24%。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94.78%,硕士生就业率为87.76%,博士生就业率为91.60%。就业率较上一年提升0.49%,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1.1 2018届毕业生基本情况一览表

学生

类别

全校

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本科免费师范生

本科非师范毕业生

学生数

6870

4313

2426

131

1867

2428

就业率

92.24%

94.78%

87.76%

91.60%

100.00%

90.73%

1.2018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


 免费师范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100%就业,其中在东、中、西部就业的比例分别为8.41%18.26%73.33%;生源区域和就业区域基本保持一致,符合免费师范生原则上须回生源省区就业的国家政策。免费师范生到省会城市城区、地级市城区、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较为平均,分别为39.15%731人)、38.62%721人)和22.23%415人)。但生源层次和就业层次相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免费师范生就业层次相对较高,近8成毕业生均在地级市及省会城市城区就业。

1.1 2018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生源区域与就业区域比较


1.2 2018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生源层次与就业层次比较

2.2018届非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8届本科非师范生就业率为90.73%,从全校各培养单位就业情况横向对比来看,高于学校平均就业率的有15个培养单位,低于

平均就业率的有6个培养单位。其中,就业率低于低于全国平均就业水平的有2个,分别是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和文学院。


1.3 2018届非师范毕业生各培养单位就业率

非师范本科生在东、中、西部就业比例分别为30.63%646人)、11.43%241人)、57.94%1222人),其中西部就业比例与西部生源比例接近,中部就业比例相对于生源比例减少约11个百分点,而东部就业比例则增加11个百分点。非师范本科生绝大部分在省会城市城区就业,比例高达71.79%1514人),远高于生源比率的17.34%382人);到地级市城区、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为17.97%379人)和10.24%216人),均低于生源层次中该地区的比率。

1.4 2018届本科非师范毕业生生源区域与就业区域比较


1.5 2018届本科非师范毕业生生源层次与就业层次比较

3.2018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2018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87.95%,比去年降低3.29个百分点,没有完成学校就业率不低于90%的总体目标。从全校各培养单位就业情况横向对比来看,高于学校平均就业率的有13个培养单位,低于平均就业率的有15个培养单位。其中,低于70%的有4个,分别是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民族教育学院和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1.6 各培养单位2018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

毕业研究生在东、中、西部就业比例分别为29.28%653人)、14.22%317人)、56.50%1260人),与生源区域分布相比,到东部就业的比例高于东部生源的比例,到中部和西部就业比例相较生源比例有所下降。毕业研究生到省会城市城区、地级市城区、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63.27%1411人)、26.91%600人)和9.82%219人),与生源层次分布正好翻转,大部分研究生留在了城市就业。

1.7 2018届毕业研究生生源区域与就业区域比较


1.8 2018届毕业研究生生源层次与就业层次比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