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整体规模和结构
【学历分布】2017届毕业生共7639人,本科毕业生442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7.86%;硕士毕业生310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0.63%;博士毕业生11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51%。
【性别结构】2017届毕业生中女生5856人,占总人数的 76.66%;男生1783人,占总人数的23.34%;女生和男生人数比约为3:1。
【少数民族】2017届毕业生中少数民族892人,占总人数的11.36%。
【生源区域】2017届毕业生中来自西北地区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9.64%;其次是华北和华东地区,分别占总人数的12.90%和11.74%。
【生源层次】2017届毕业生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县级及以下地区,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来自地级市城区,来自省会级城市的学生不到总人数的两成。
【专业分布】2017届毕业生学科覆盖12个学科门类,其中理学和教育学毕业生人数较多,分别为1944和1725人占学生总数的25.45%和22.58%。
【师范生结构】2017届本科师范毕业生主要由1815名免费师范生和15名普通师范生构成。
二、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
1.超九成毕业生实现就业,服务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成为主旋律。
毕业生规模增加,初次就业率稳中有升。我校2017届毕业生人数共7639人,截止7月1日,就业人数7009人,初次就业率为91.75%,比去年同期提升0.47%,男生就业率略高于女生就业率。其中,本科毕业生4420人,就业人数4072人,就业率92.13%,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毕业研究生(硕士、博士)3219人,就业人数2937人,就业率91.24%,同期提高2.41%。

图1: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情况
单位流向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中初教育单位(占签约就业总人数的67.23%)、其他企业(占签约就业总人数的16.70%)、国有企业(占签约就业总人数的6.09%)成为毕业生就业主战场;行业布局覆盖了“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其中“教育”领域为毕业生主要行业流向,占签约就业总人数的77.46%。
单位性质 |
本科生毕业 |
硕士生毕业 |
博士生毕业 |
总体 |
中初教育单位 |
72.50% |
63.66% |
2.04% |
67.23% |
其他企业 |
19.00% |
14.45% |
6.12% |
16.70% |
国有企业 |
4.23% |
8.35% |
3.06% |
6.09% |
高等教育单位 |
0.24% |
5.51% |
77.55% |
4.00% |
其他事业单位 |
0.72% |
4.41% |
8.16% |
2.53% |
机关 |
1.06% |
2.44% |
0.00% |
1.67% |
科研助理 |
1.43% |
0.47% |
1.02% |
0.99% |
三资企业 |
0.51% |
0.28% |
- |
0.40% |
医疗卫生单位 |
0.20% |
0.31% |
- |
0.25% |
科研设计单位 |
0.07% |
0.04% |
2.04% |
0.09% |
部队 |
0.03% |
0.08% |
- |
0.05% |
表1 :2017届毕业生主要单位性质流向分布
行业分布 |
本科生毕业 |
硕士生毕业 |
博士生毕业 |
总体 |
教育 |
77.04% |
75.98% |
86.73% |
76.73%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4.16% |
3.43% |
1.02% |
3.77%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55% |
2.32% |
1.02% |
2.94% |
制造业 |
2.39% |
3.43% |
1.02% |
2.84% |
金融业 |
2.01% |
3.43% |
1.02% |
2.64%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16% |
2.80% |
1.02% |
1.90% |
批发和零售业 |
1.64% |
1.14% |
3.06% |
1.44%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88% |
0.91% |
1.02% |
1.42%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0.44% |
1.81% |
2.04% |
1.10% |
建筑业 |
0.96% |
0.67% |
0.00% |
0.81% |
表2 2017届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前十个行业分布
地域流向方面,““西部地区”为毕业生就业主战场,所占比例为66.51%,其中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69.67%、62.40%、78.57%。

图2:2016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就业地区层次方面,“省会级城区”为毕业生首要就业流向,所占比例为46.65%,“地级市城区”次之,所占比例为33.88%。

图3:2017届毕业生就业层次分布
2.非师范生深造专业延续性强,深造质量较高。
学校近五届本科非师范生继续深造率(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均在27%以上,保持在较高水平;2017届本科非师范生中,共有825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18.67%;硕士毕业生中,共有115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3.70%。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在20%及以上的专业分布如下所示。
专业 |
升学率 |
专业 |
升学率 |
数学与应用数学(创新实验班) |
64.15% |
行政管理 |
37.14% |
中国语言文学类(基地班) |
61.54% |
化学(创新实验班) |
35.42% |
哲学 |
60.61%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35.14% |
地理信息科学 |
56.41% |
英语(创新实验班) |
34.48% |
材料化学 |
53.45% |
翻译 |
34.21% |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验班) |
52.27% |
汉语国际教育 |
30.91% |
社会学 |
51.43%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30.8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班) |
51.35% |
统计学 |
30.30% |
应用化学 |
50.88% |
编辑出版学 |
29.79% |
生物科学类(基地班) |
50.00% |
生物技术 |
29.49% |
物理学(创新实验班) |
48.89%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29.41% |
地理科学(创新实验班) |
46.67% |
新闻学 |
29.03% |
环境科学 |
44.44% |
软件工程 |
28.92% |
历史学(创新实验班) |
42.4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27.78% |
教育学(非师范) |
41.38% |
汉语言文学(创新实验班) |
27.59% |
古典文献学 |
41.18% |
经济学 |
26.67% |
心理学 |
41.18% |
秘书学 |
25.71% |
法学 |
40.48% |
金融学 |
23.73%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39.24%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21.15%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38.46% |
财务管理 |
20.31% |
教育技术学(创新实验班) |
38.30% |
俄语 |
20.00% |
应用心理学 |
37.84% |
- |
- |
表3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在20%及以上的专业分布
本科毕业生升学院校主要集中在“211”高校和“985”高校,占比分别为58.55%和35.15%;硕士毕业生升学院校主要集中在“985”高校,占比为51.30%。

图4 2017本科毕业生升学院校层次分布 图5 2017届硕士毕业生升学院校层次分布
学校2017届毕业生中,共有106人出国(境);其中本科毕业生共80人,硕士毕业生共25人,博士毕业生1人。学校出国(境)留学的2017届毕业生中有34人(31.48%)进入了世界排名前100的院校,其中主要流向了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

图6 2017届毕业生出国(境)总体规模
3.毕业生自主创业处于起步阶段
学校2017届毕业生中,共有10人选择自主创业(0.13%),本科毕业生4人,硕士毕业生6人,创业行业集中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和“住宿和餐饮业”。
自主创业 |
人数 |
创办山东九色路雕刻艺术创作有限公司 |
1 |
创办陕西越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1 |
创办西安市臾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1 |
经营淘宝店铺“RUI名品折扣” |
1 |
开淘宝店店铺名为“WHV新西兰澳洲打工度” |
1 |
青奇兵(北京)教育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1 |
在淘宝经营一家英雄联盟创业网店名为“LOL新颖店” |
1 |
长沙芙蓉区沙拉蒂卡小吃店 |
1 |
自创淘宝店-DOREEN的油画小店 |
1 |
自主经营名为“爱情麻辣餐厅”的餐饮服务店 |
1 |
表4 2017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单位性质分布
三、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1.毕业生规模增加,初次就业率稳中有升
学校2015-2017届毕业生人数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2017届毕业生人数较2016届增加了171人。2015-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中有升,其中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较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上升了0.47个百分点。

图7 2015-2017届毕业生总体规模及就业率趋势
2.毕业研究生就业率逐年上升
学校2015-201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201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1.24%,相比2016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增长了2.38个百分点。

图8 2015-201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趋势
3.非师范毕业生升学率创新高,多个专业升学率达50%以上
学校2015-2017届本科非师范毕业生升学率呈现上升趋势。2017届本科非师范毕业生升学率为32.30%,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创新实验班),中国语言文学类(基地班)、哲学、地理信息科学、材料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验班)、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班)、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类(基地班)10个专业/班的升学率高达50%以上,数学与应用数学(创新实验班),中国语言文学类(基地班)、哲学三个专业/班的升学率在60%以上。

图9 2015-2017届本科非师范生升学率趋势
4.服务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成为主旋律
学校近三届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高达64.0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此外,毕业生行业布局与学科特色及培养定位相符,覆盖了“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其中“教育”为毕业生主要行业流向,占比均处于70.00%以上。这一流向与学校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以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相契合;这一流向与学校致力于培养引领教育发展的卓越教师和教育家,为陕西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初衷相一致。

图10 015-2017届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