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届毕业生规模
我校2015届各类毕业生共7296人,其中本科生4442人,硕士生2735人,博士生119人。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分布比例如下:



五、数据分析
(一)基本结构分析
1.性别对比分析。2015届毕业生中女生所占比例为74.12%,较2014年多2%,基本符合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加剧了女生就业的竞争压力。其中,免费师范生中女生所占比例为70.60%,低于全校平均水平,而非师范生和研究生中女生所占比例均超过75%,这更加剧了女生就业的竞争压力。
2.民族对比分析。2015届毕业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为11.33%,与往年基本持平。其中,回族、土家族、藏族和蒙古族人数较多,共占到少数民族总数的64%。本科毕业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达到13.64%。其中,免费师范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23.86%,非师范中的少数民族学生仅占5.71%,研究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也仅有7.74%。从生源而言与我校一直招收“西藏内地班”、“新疆内地班”以及“民考民”的学生政策密切相关;从去向来看,受惠于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率也高于汉族学生。
3.学历和学科分布分析。2015届毕业生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0%和40%,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其他所有学科。其中,理学与文学所占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9.82%和22.29%,最低的学科为农学和医学,仅有0.07%和0.19%。
(二)生源分布分析
2015届全校毕业生西、中、东部生源比例分别为61.05%、25.81%、13.14%。免费师范毕业生西、中、东部生源比例分别为69.57%、22.27%、8.16%;普通师范毕业生全部为陕西生源(即内地生源定向西藏);非师范本科毕业生西、中、东部生源比例分别为61.75%、20.99%、17.26%;毕业研究生西、中、东部生源比例分别为53.38%、33.31%、13.31%。以上不难看出,作为地处西北的部属师范大学,在受到中西部学子们青睐的同时吸纳了大量中西部的优秀生源。
(三)就业区域流向分析
1.毕业生整体就业区域流向分析。2015届毕业生到西、中、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64.94%、15.47%、19.59%,其中东部就业比例比去年高出4%,比东部13.14%的生源比例高出6.45%。
2.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按照国家政策,免费师范生原则上须回生源省区就业,因此,免费师范生到西、中、东部就业的比例与生源比相当。其中,西部就业比例最高,达到70.81%;到中部就业比例为20.78%;到东部就业比例为8.41%,与去年基本持平。
3.非师范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近几年来,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是家庭所在地或经济发达地区,加之我校西部地区生源较多,因此到西部和东部就业的人数高于生源数,而到中部就业的人数却低于生源数。2015届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在西、中、东部的就业比例分别为58.39%、11.34%、30.27%。
4.毕业研究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毕业研究生就业趋向和往年没有大的出入,依然呈现出回生源地省会城市或家庭所在地就业的趋势。2015届毕业研究生在西、中、东部的就业比例分别为65.49%、14.94%、19.57%。
(四)就业地区层次分析
1.毕业生整体就业地区层次分析。2015届毕业生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城区的就业比例为53.68%;在地级市的就业比例为29.91%;到县级用人单位的就业比例为16.41%。这说明我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层次较高,同时,也反映出我校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质量的认可和信赖。
2.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地区层次分析。免费师范生在省会、地级市、县级用人单位的就业比例分别为33.30%、38.33%、28.37%。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毕业生在地级市、省会级城市就业比例相对较高,与去年在县级地区就业比例较高有明显差异,说明随着免费师范生人数的减少,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城区就业。
3.非师范毕业生就业地区层次分析。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在省会、地级市、县级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为69.35%、20.85%、9.80%。此类毕业生到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较高,其重要原因是考取研究生的所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绝大多数都在省会城市。
4.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层次分析。相比较本科毕业生而言,毕业研究生学历层次相对较高,选择面较宽,到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地级市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达到了87.10%,到县城就业比例仅为12.90%,这一情况与去年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
(五)行业流向分析
1.毕业生整体就业行业流向分析。我校2015届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就业比例为51.38%,较2014年下降了8.38%,这与免费师范生人数减少和非师范生人数骤增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在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为19.97%,高于去年2.22个百分点。
2.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分析。按照国家政策,免费师范毕业生均到中小学就业。
3.非师范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分析。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升学(含出国出境攻读硕士)比例为31.32%,在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系统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2.41%和12.24%。因此,升学、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系统是此类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途径。
4.毕业研究生就业行业流向分析。毕业研究生在教育系统就业的比例为51.65%,高于去年近5个百分点。在机关及事业单位(含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就业的比例为5.68%,高于去年1个百分点。在企业(含国企、三资企业及其他企业)就业的比例20.01%,低于去年近2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我校毕业研究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逐渐降低了就业期望值,加上受“教师情结”影响,已将中小学任教视做重要的就业选择。此外,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说明学校积极开展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辅导以及各类大赛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六、社会评价
(一)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
为全面掌握、了解招聘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学校就业中心专门设计问卷,通过招聘会、市场调研等途径,对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根据数据统计和分析,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较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我校毕业生有着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端正、踏实肯干,守纪律、负责任;二是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能从集体利益出发、识大体、顾大局、工作中能互帮互助;三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时刻关注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性研究。
1.教育类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云南省玉溪三中副校长杨志勇谈到:陕师大的毕业生工作态度好,功底好,责任心强。北大附中云南实验中学邹静书记谈到:陕师大毕业生态度认真,工作负责,专业扎实,知识深厚,待人诚恳,性格朴实,爱岗敬业,表现突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陕西榆林中学王一伟书记提到:自2007年开始,陕师大大批毕业生进入榆林中学工作,师德素养好,专业水平高,已逐渐成为榆林中学的核心力量和顶梁柱。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谌校长提到:陕师大的毕业生朴实,能吃苦,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成长弹性空间大;与其他同类高校的毕业生相比,陕师大的毕业生讲课细致,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广州市第二中学教务处陈健主任认为:陕师大毕业生认真踏实、文化底蕴较好。广州市第六中学人事秘书邝志坚老师认为:陕师大毕业生工作情况很好,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口碑不错。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刘桂荣校长则说:陕师大毕业生普遍为人朴实、工作踏实、一心扑在工作上,综合素质较高。厦门市科技中学钟灿福校长谈到:陕师大培养的师范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强,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学生,有较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操守;在团队工作中,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成都青羊区工作的我校2008届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蒋静,因教学水平突出,荣获2015年全国历史优质课(初中组)一等奖。在成都玉林中学工作的我校外语学院2009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唐密工作仅仅三年多,因教学能力突出,获得成都市高一新课程展示课“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奖”。我校体育学院2006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姚柯毕业后到成都树德实验中学工作,因各方面表现突出,工作仅仅四年便被学校任命为中层干部。
2.非教育类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深圳中物功能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键表示:陕师大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非常优秀,深得单位领导的厚爱和同事的尊重,欢迎更多的陕师大毕业生去该公司实习、就业。深圳市东方博雅科技有限公司安全主管孙卓认为:陕师大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吃苦精神、踏实肯干、易于塑造,团队意识强;专业知识过硬,品德好。伊利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李博表示:陕师大毕业生在企业中能吃苦耐劳,勤学好问,勇于承担工作,扎实肯干,可塑性强。成都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刘立亚认为:陕师大的毕业生工作踏实,专业基础扎实,工作上手较快。
(二)社会对学校就业工作与服务的认可和报道
1.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的好评。由于秉承“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时时为招聘单位着想、处处为招聘单位服务,学校就业服务工作得到了青岛市教育局、深圳罗湖区教育局、大连沙河口区教育局以及香港恒丰集团、陕西恒源煤镁电集团、万汇浩然集团、厦门航空公司、韵达集团等单位的一致赞誉。苏宁控股集团连续两年通过专门致函和发喜报的方式,对我校在该公司招聘工作中提供的周到服务表示诚挚感谢,对我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做出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2.社会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15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五个早”夯实毕业生就业工作基础》在教育部门户网站报道并得到了关注。三年来,教育部网站还以《陕西师大多举措为特困毕业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陕西师范大学抓好三个环节力促毕业生就业》、《陕西师范大学强化信息服务力促学生就业》、《陕西师大围绕“六个依托”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平台》等为题报道了我校就业工作;陕西省教育厅网站近年来有十篇文章报道我校就业工作。同时,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曾以“陕西师大:‘就业指导’让学生挤爆课堂”为题报道了学校就业指导的火爆情况。
(三)社会第三方对我校就业工作及就业质量的评价
1.社会第三方抽样调查结果良好。2013年4月,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我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在对已毕业的毕业生抽样调查中,我校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水平、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与服务、校园招聘活动组织以及就业帮扶等方面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中,毕业生满意度10分制得分总分为7.10分,在进入调查的14所部属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对招聘单位的抽样调查中,招聘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列第三。由此,我校2013年5月,获评“2012—2013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成为当年西北五省区唯一入选高校。
2.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得到社会肯定。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排名中,2013年我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综合排名在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中排名第六,2014年排名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