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举措
2017年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陕西省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坚持“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创建品牌、持续发展”的就业工作理念,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着力打造高效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打造完善、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打造科学规范的就业运行机制。2017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就业行业、区域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教育部分别以《陕西师范大学着力促进就业困难学生顺利就业》为题,报道我校通过四项措施,全力保障困难群体顺利就业。2017年5月28日《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报道我校经济困难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17年7月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专门推介我校精准就业服务,促进毕业生就业。
一、突出“三个支撑点”, 提升就业工作地位
1.完善工作机制,确保领导到位。学校层面形成校长任组长,相关校领导分工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日常工作中,对就业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情况和困难,学校相关会议都会及时研究、尽早解决,2016年10月10日和2017年10月30日,分别召开了2016年和2017年度就业工作会议,听取工作进展,研判形势变化,安排部署工作;学院层面院长、书记总负责,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2.健全规章制度,确保责任到位。2015年11月,出台《陕西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为学校加强就业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就业中心从3月起向主管校领导每周汇报一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状况实时数据;从4月起,每半月发布一期“毕业生就业情况通报”,全年共发布了6期,通报各培养单位毕业生就业率、与上一年同期就业率对比信息,部署阶段性工作;9月,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就业创业工作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已完成各培养单位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将与培养单位年终绩效挂钩。
3.满足工作需求,确保保障到位。2017年5月,在学生就业的关键时期和冲刺阶段,学校召开全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同时,分管就业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带领就业、学工、研工等部门负责人,走访了体育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国际商学院等七个培养单位,了解就业工作进展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培养单位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为提高毕业生就业数量及质量做出更大努力。
二、紧扣“三个着力点”, 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1.全程就业指导,强化择业意识。2017年,继续面向全体大三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概论》,举办就业创业大讲坛52期,共邀请50余位专家为学生做励志教育、讲授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近2万人次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公选课系列,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专题讲座、网上测评为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模式。针对学生考公务员、考研人数少、比例低的现状,面向全体毕业生免费开设了“公务员考试培训班”“考研辅导培训班”,举办了我校“第四届公务员模拟考试大赛”“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和“第二届简历大赛”,以比赛形式丰富指导模式,提高指导效果。修订、汇编《毕业生就业指南》,向全体2017届毕业生发放,督促院系辅导员开展学习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市场开拓。2016-2017学年,先后与广州市教育局、厦门市教育局、天津市武清区人社局、浙江海亮集团、浙江永康市教育局、内蒙古阿拉善盟教育局、内蒙古乌审旗人民政府、陕西东岭集团、中建三局西北公司等近50家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就业基地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实习与就业基地,打造“实习就业直通车”;先后派4批17人次赴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较快省(市)开拓和培育市场,不断优化就业市场空间布局与结构,在开拓市场时更加注重效率与实际效果,积极参加省、市人才部门组织的各类校企对接活动。举办“冬季大型招聘会”和“春季大型招聘”各一场,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720场,全年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1200余家,提供各类需求信息4.2万余个,已就业毕业生超过70%通过校园招聘会实现就业。
3.关爱特殊群体,强化就业帮扶。2017年,学校为22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和身体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学生发放12.7万元作为求职交通、通讯补贴;协助286名低保家庭毕业生申报陕西省人社厅一次性求职补贴28.6万元;帮助100名就业困难毕业生申请每人3000元的“华民慈善基金”30万元。按照学校要求,各培养单位领导与就业困难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全程关注、关心学生就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帮助;特困毕业生与就业中心主任结对子,重点关注、重点帮扶;同时校院两级建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通过定向发送就业信息、定期回访进行求职指导,努力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二、找准“三个切入点”,创新就业工作思路
1.启动精细化行动,提升就业服务的匹配度。在以往指导的基础上,启动“近在‘职’尺”精准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升学、公务员招考、教师资格证考取、高校管理干部竞聘等专题指导,开展就业政策解读、就业问题咨询、大型招聘会企业介绍与参会指导专场报告,开展应聘礼仪、简历门诊、职业行为指导、职业形象设计、职业选择与决策专业指导,努力做到“专题、专场、专业”。学校首次举办“精准就业论坛”,举办“硕博人才招聘会”、“心理类专业招聘会”、“实习就业招聘会”,不断细化招聘活动,提升针对性。同时精准招聘信息推送、精准招聘管理、精准质量跟踪和就业创业网络课程学习实现“人人”直接受益的精细化服务。
2.宣传求职典型,发挥“朋辈”教育作用。2017年4月,面向全校2017届毕业生组织开展了第五届“我的求职故事”征文活动,鼓励毕业生把求职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写出来,为师弟师妹送上一把求职的“金钥匙”。16个学院的230余名毕业生积极投稿,通过专家评委评比,有50篇“优秀征文”在就业创业网上登载,为毕业生竖起求职路上航标灯。
3.加大培养力度,力促队伍成长。学校选派6批32人次就业工作干部参加了教育部、地方政府举办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培训;每月召开一次就业创业工作培训会、交流会以及咨询会,对国家和学校的就业创业政策、制度和工作程序进行专项研讨与咨询,努力提高就业创业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
四、立足“三个关键点”,强化学生创业实践
1.加强硬件保障,打造创业平台。学校将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一层西侧展厅及相邻天井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目前,已完成其他高校创业场地考察、学习任务,建设方案已经出台,预计2018年开始动工建设。另外,就业中心利用自有场地建设的“创STAR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获批“陕西众创空间孵化基地”、陕西省“大学生创业服务站”,免费为学生创业团队开放。
2.开设专门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学校依托国际商学院在全校开设创业学、创业管理学等课程,向学生全面介绍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状况,并针对大学生创业中出现的困难、障碍和风险提出见解和对策,着重培养学生旺盛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2016年开始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3.努力营造氛围,提升创业能力。邀请上海梵谋文化传媒集团总裁孙绍瑞等20余名业界知名人士来校,做政策指导和创新创业分享会;同时联合新闻传播学院举办了“陕西师范大学首场创新创业沙龙”活动。